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成人咽喉部血管瘤例临床分析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以婴幼儿多见,文献报道约60%发生于头颈部,尤其多见于口腔颌面部,而发生于成人的咽喉部血管瘤较为少见[1,2]。为了总结成人咽喉部血管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现对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2006 年4月~2018 年6 月收治的23 例成人咽喉部血管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3 例患者,男15 例,女8 例,年龄24~84 岁,平均49.6 岁。临床症状包括:咽部异物感或阻塞感13例、咯血2 例、声嘶2 例、胀痛不适1 例、其余均无明显症状。发病部位包括:舌根、会厌谷、梨状窝、杓会厌皱襞、环后区、披裂、口咽及下咽后壁、声带、会厌、扁桃体等。其中累及1 个解剖结构者17 例,2 个解剖结构者5 例,3 个解剖结构者1 例;瘤体最大约3.5cm×3.5cm,最小约0.5cm×0.3cm。电子喉镜检查表现为暗红或者紫红色新生物,分布于黏膜下或者局部突出于黏膜外,表面光滑或者呈桑葚样(图1)。MRI 检查可见局部斑片状异常信号,T1WI 呈等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增强可明显强化(图2)。

图1a 电子喉镜检查见右侧梨状窝内紫红色新生物,表面见分泌物潴留;b 梨状窝血管瘤向内侧累及右侧喉旁间隙,右侧声带。

图2 图1 患者MRI 检查见右侧喉旁间隙新生物T1WI呈等低信号(a);T2WI 呈高信号(b);增强后明显强化(c)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注射治疗

根据肿瘤的部位和病人的配合情况选择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主要药物有平阳霉素和聚桂醇注射液两种。采用平阳霉素注射时,用注射用水4ml溶解平阳霉素8mg,然后抽取地塞米松5mg 配成混合液。采用聚桂醇注射时,采用聚桂醇原液或Tessari法[3]制作液-气比为1∶4 的泡沫。根据瘤体大小采用单点或多点注射。本组15 例采用了瘤体内药物注射治疗,其中5 例采用了平阳霉素注射,10 例采用聚桂醇注射,5 例病人在表面麻醉下进行注射,其中2 例在第二次注射时改为全身麻醉。注射次数1~4次,平均1.7 次。

2.2 手术切除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支撑喉镜下暴露病变,4例用冷器械切除,配合微波或者长柄电刀止血,2 例采用CO2激光手术切除,采用超脉冲模式,输出功率6~10W。

2.3 联合治疗

2 例患者采用了联合治疗,其中1 例采用平阳霉素注射同期联合局部射频消融,1 例先行聚桂醇局部注射1 次,血管瘤缩小后行低温等离子手术切除,术中发现难以彻底切除,残留部分再同期行聚桂醇注射。

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治疗结束血管瘤体大小变化及黏膜色泽来评定治疗效果:①治愈:瘤体完全消失,黏膜色泽正常;②显效:瘤体缩小50%以上,黏膜色泽接近正常;③好转:瘤体缩小不足50%,瘤体黏膜颜色变浅;④无效:注射瘤体大小无明显变化,局部外观无改善。

结果

23 例患者,随访2 个月~1 年,治愈21 例,显效2 例。其中15 例采用药物注射治疗者,治愈13 例,显效2 例;采用手术治疗和联合治疗的患者均治愈。行药物注射治疗的患者中有3 例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治疗结束后顺利拔管;1 例患者术后戴气管套管回病房,术后第2 天拔除气管套管;1 例术后因进食误呛引起吸入性肺炎,对症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无术后大出血、过敏反应及局部溃烂情况发生。

讨论

咽喉部血管瘤按发病年龄可分为小儿血管瘤和成人血管瘤两类。小儿咽喉部血管瘤多见于1 岁以下婴幼儿,病变常位于声门下区,主要症状为上呼吸道阻塞引起的睡眠打鼾、喉喘鸣,甚至呼吸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病例肿瘤可自行消退[4]。与之相比,成人咽喉部血管瘤多见于声门上区,本组23 例患者,仅有2 例病变位于声带,其余病例均位于声门平面以上。由于发病部位隐蔽,症状多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咽部异物感、阻塞感,病变位于声带时可出现声音嘶哑,若血管瘤破裂可伴有咳血。咽喉部血管瘤的诊断并不困难,间接喉镜及电子喉镜检查多可明确诊断。咽喉部血管瘤按病理类型可以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种,咽喉部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为主,常漫布于黏膜下层,而电子喉镜检查仅能提供病变的表面情况,因此往往需要行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来明确病变范围。本组咽喉部血管瘤在T1WI 多表现为等低信号,其内可混杂有低信号,T2WI 多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与其它文献报道相一致[5]。此外,我们认为MRI 检查在血管瘤治疗后疗效评定和随访中也有重要的作用,本组有1 例梨状窝血管瘤患者,经2 次药物注射后电子喉镜检查发现病变完全消失,但增强MRI 检查发现在黏膜下深层组织仍有少量瘤体残留,因残留瘤体较小,且不易精确定位,因此未予进一步处理,目前严密随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