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灵枢循经咽喉十二经脉辨析

“咽喉”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曰:“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明代张景岳《类经》注:“天气,清气也,谓呼吸之气。地气,浊气也,谓饮食之气。清气通于五脏,由喉而先入肺。浊气通于六腑,由嗌而先入胃。嗌,咽也。”咽喉为饮食和呼吸的门户,同时也是经脉汇聚之地,其功能关系着全身上下气血的运行。现根据《内经·灵枢》中的相关条文,对十二经脉与咽喉的联系及其病症进行归纳和总结。

1 咽喉部经脉循行

《黄帝内经·灵枢》卷三的“经脉第十”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外,其余10条经脉都直接或间接经过咽喉及颈部,其中循行原文中提到“咽喉”的经脉共有6条,经别或经筋经过“咽喉”的经脉有4条(肺,大肠,三焦,胆)[1]。列举如下。

1.1 原文提及“咽”或“喉”的经脉

足阳明胃经:“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手太阳小肠经:“络心,循咽,下膈”,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足厥阴肝经:“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吭嗓”。

1.2 经别或经筋经过“咽喉”的经脉

手太阴肺经,其经别“循喉咙”。手阳明大肠经,其经别“上循喉咙”。手少阳三焦经,其经筋“走颈”。足少阳胆经,其经别“以上挟咽”。

2 咽喉病分类概述

古代文献中并无“咽喉病”这一名词,与之范畴类似的为“喉痹”。“喉痹”一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是指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后世在症状辨别、病症分型等日趋完善,将“喉痹”细分,便有嗌干、嗌肿、嗌痛、喉瘖、喉吤等病症。“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灵枢·经脉》中详细叙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及“是动病”和“所生病”,提示脏腑疾病可通过经脉直接导致咽喉不适,同时咽喉不适又是脏腑疾病的外在表现。现结合经脉及其所主脏腑分类叙述。

2.1 嗌干、嗌痛、嗌肿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口部》云:“咽,嗌也”“嗌,咽也。” 嗌干指咽干,嗌痛、嗌肿常伴随出现,指咽喉肿痛。这些症状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咽炎。

嗌干分为虚、实两类。虚证多见于少阴液亏,气失所养。手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液亏则虚火上炎,咽喉失养。《灵枢·经脉》云:“心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症见咽干至夜尤甚、渴欲饮水而不解,兼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手太阴肺经连肺系,肺阴亏虚、肺系失于濡养,可致嗌干。实证多由火热之邪灼伤津液,则嗌干而疼。肝火热盛引动经气,可见于《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甚则嗌干”。嗌痛和嗌肿多由热邪而起,亦有虚实之分。虚证多由肾阴亏虚、虚火上炎而引起,一如上文肾经所生病。实证多由火热实邪积于脏腑或客于经脉引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热盛则肿。”小肠经“络心、挟咽”,三焦经经筋“走颈”,或者肺胃积热循经攻上咽喉,而致嗌痛,如《灵枢·经脉》云:“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嗌痛、颔肿”“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颈肿,喉痹”。

因此,嗌干、嗌肿、嗌痛与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等经脉之气的病变有关。

2.2 喉瘖

喉瘖始见于明代楼英所编的《医学纲目·卷二十七》,多因风邪袭肺、肺气失宣或邪客于咽,致其开合不利而发病,可分为急慢性两类。急喉瘖在《内经》中又称“暴暗”“暴言难”,是以发病较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咽喉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常见病, 以寒冷的冬春季节发病较多,类似现代医学的急性喉炎。慢喉瘖亦称之为“久喑”“久无音”等,以长期声音嘶哑为特征,类似于现代医学中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疾病引起的声音嘶哑。

无论急慢喉瘖,其发病均与经脉及其联系脏腑关系密切。肺主气,声音的产生与肺气相关,若肺气为外邪所困,宣发不利,则会导致属于肺系的咽喉功能失常,无法正常发声。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循行均挟咽,《灵枢·经脉》云:“足阳明之别……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瘖……”明代沈子禄和徐师曾所撰的《经络全书》中提到:“足阳明之络,名丰隆,在外踝上八寸,别走足太阴者也。此经循喉咙入缺盆,胃为脏腑之海,而喉嗌、缺盆,为诸经之孔道,故合之也。”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亏虚,气血不足以充养经脉,可致咽喉失养而失音;胃火循经上攻,灼伤咽喉,亦可致喉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