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璜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孙岩:医者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淑玉 通讯员 李成修 崔方荣 李凌峰
不是手术台上或是门诊中,烟台毓璜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孙岩的忙肉眼可见。但患者,总是在他心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患者能早点诊治,就能早一天获得健康!”这是他内心最真挚的想法。
为人医者,如履薄冰,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忘从医初心;至精至微,博极医源,他心里时刻想的是如何能用最精准的诊疗为患者早日解除病苦;行医21年,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医术,孙岩不忘仁爱之心,不负性命之托,带领团队于精微处见真章。面对救治病人的一份责任感,让他不断攻克耳鼻咽喉领域中的诸多难题,在攀岩医学高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精准诊疗,妙手回春救治脑瘫少女
去年年底,16岁的玲玲(化名)坐着轮椅,被妈妈推着来到孙岩主任的门诊上。根据女孩妈妈的描述,玲玲常年右耳流脓,而就在前一段时间,右耳突然不再流脓,但却出现右侧口角歪斜面瘫、高热、头痛以及呕吐的现象。
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孙岩主任初步断定为右侧急性中耳炎导致的颅内外并发症。在随后的CT检查中,玲玲也被正式确诊为该病。“耳朵不流脓液,是因为排泄炎症的正常出口的外耳道被堵死,炎症在中耳腔内广泛扩散出现了颅内外并发症,我们为患者实施了双镜联合下的乳突根治手术。”孙岩在回忆时,虽然只是用简单的几句话就将手术描述完毕,但实际上,这台手术却是极为复杂。
常规的乳突根治手术通常是在显微镜下进行的,但该患者是一个多年的岩骨胆脂瘤,中耳及乳突腔均被大量的胆脂瘤组织所侵犯,病变累及到颅底及岩尖,因为有正常组织结构的遮挡,显微镜下不能完全显露病变,因此术中又结合耳内镜来观察并清理被正常结构所遮挡的病变组织。耳内镜如同“圆珠笔芯”,其实就是一个带不同角度镜头的金属窥镜,经过外耳道伸到耳朵里,通过光纤照明及不同角度的镜头就可以看到耳朵很深的地方或是被正常结构所遮挡的病变组织,可探查在传统显微镜下看不到的“盲区死角”。这位患者是一名脑瘫少女,肢体不协调以及语言表达受限,导致她的胆脂瘤型中耳炎已经十分严重。在做手术时,孙岩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才将每一处残留在颅底及岩尖深处沟缝的病灶清除干净。
孙岩介绍,传统的耳科手术是以显微镜为主导,而耳内镜手术具有视野直观、灵活性强、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到手术中,可以互相弥补并发挥各自的优势!”孙岩说,耳内镜手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可以广泛用于各种中耳炎及鼓室成形术。但由于手术时医生一般需要单手分别拿住耳内镜和手术器械,一边通过耳内镜观察,一边对细小病灶作出精细处理。而耳朵结构精细,里面还有负责听力的、有负责平衡的、也有负责面部肌肉运动的神经等复杂结构器官,这对手术医生的镜下操作要求非常高的。
孙岩(左二)团队讨论患者病情
省内首例,完成虚拟混合现实手术
早在2017年,孙岩主任就与团队密切合作,成功实施了一例显微镜下侧颅底肿瘤切除手术,将虚拟现实+混合现实+3D打印技术成功在耳鼻咽喉科手术中应用。在当时,属省内首例。
数十年如一日的精益求精,锤炼出孙岩对于耳鼻咽喉疑难病症的精准判断和诊治能力。
面对博大精深的医学领域,身为科室负责人的他,总是用不断钻研攀登业务水平新高峰,以新思维感受和领悟新理论、新方法、协同团队融入到国际国内最前沿的医疗技术。
“虚拟现实+ 混合现实,是通过技术手段读取病人的CT、MR等影像数据,生成3D全息影像模型,医生借助VR眼镜,能清晰看到病人病灶的3D影像,并可以对影像进行缩放、旋转、移动、改变透明度等操作,并可将3D影像与患者自身相融合,了解病灶与周围的解剖关系,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孙主任在向记者解释,这一技术有点类似科幻电影《头号玩家》所呈现的画面,它可以满足术前模拟演练的需求,同时医生在与患者交流病情时,和患者同时佩戴VR眼镜,直观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及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等重要器官的解剖关系。
孙主任介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手术特点为解剖位置深、视野小、手术精细、风险性大。但是这种虚拟混合现实技术恰恰能为术者提供极为广阔的视野。先进的医疗技术不仅能够精确定位病灶与内耳、面神经、颈内动静脉和脑组织的关系,为顺利切除病灶、减少不必要的损伤,以及切除后修复决策提供依据,也为年轻医生提供了更为方便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