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咽喉肿瘤患者吞咽障碍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的研

咽喉肿瘤是指发生在喉部或咽部的肿瘤,其恶性肿瘤常见于口咽癌、下咽癌和喉癌[1]。吞咽障碍是指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损伤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输送到胃内的过程,是咽喉肿瘤常见的并发症[2]。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呛咳、误吸、进食后声音喑哑变嘶等,且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3]。国内外研究显示,咽喉肿瘤吞咽障碍的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为50%~60%[3-4]。因此,早期识别咽喉肿瘤患者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吞咽障碍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咽喉肿瘤患者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吞咽障碍提供参考。

1 咽喉肿瘤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

1.1 年龄

高龄是咽喉肿瘤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口、咽、食管部位的组织结构发生退行性改变,这些变化易导致吞咽反射延迟、唾液分泌减少及代偿能力减弱,从而引发吞咽障碍[5]。研究显示,头颈部肿瘤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6]。汪萍等[7]的研究显示,350例喉癌、下咽癌患者中有120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误咽、呛咳,发生率为34.3%,其中高龄组术后误咽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有学者提出,年老体弱的咽喉肿瘤患者不可勉强保留喉功能,以避免术后发生难治性的呛咳[8]。因此,应充分考虑年龄对吞咽障碍的影响,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减少咽喉肿瘤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

1.2 肿瘤T分期及主体部位

较晚的T分期是咽喉肿瘤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T分期主要反映原发灶肿块大小,T分期越晚说明肿块越大,累及的范围越广,导致吞咽功能损伤的风险越大,使患者越容易发生吞咽障碍[9]。Dwivedi等[10]使用安德森吞咽困难生活质量量表评估62例口腔及口咽癌患者的术后吞咽障碍情况,结果发现,肿瘤T分期是吞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T分期较晚的患者常需要进行扩大手术,例如颈部淋巴结清扫和功能重建,这些均可能进一步损害吞咽功能,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肿瘤的主体部位不同,累及的咽喉解剖结构不一,导致发生吞咽障碍的概率也不同。研究表明,下咽癌咽后壁型的患者比环后型和梨状窝型的患者进食困难、长期依赖胃管的发生率更高[11]。因此,根据患者咽喉肿瘤T分期和主体部位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术后吞咽障碍的发生。

1.3 手术方式

不同的手术方式意味着切除的咽喉组织范围和修复方式不同,对吞咽功能有不同的影响。研究显示,喉部分切除术后误咽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与喉切除大小呈正比,即喉部分切除越多,患者术后误咽发生率越高,发生程度越重[12]。严毛晓等[13]发现喉部分切除术后,残留喉腔的功能在术后1年才能逐渐稳定。而对于全喉切除术患者,由于进食通道与呼吸道已完全分开,患者不会出现吞咽呛咳反射,但如果下咽组织缺损较大,也可导致残留咽腔狭窄,出现吞咽不畅[14]。Qian等[15]的研究比较全喉切除与喉部分切除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发现喉部分切除患者在进食及吞咽方面与全喉切除患者无明显差别,但在发音、交流方面明显优于全喉切除患者。此外,在修复方式方面,有研究表明,空肠修复咽喉的患者术后极易发生吻合口狭窄所致的吞咽困难[16],而皮瓣修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轻至中度呛咳,但不影响进食[17]。因此,手术方式和修复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术后吞咽功能。

1.4 气管导管

佩戴气管导管是影响吞咽功能的因素之一。咽喉部手术治疗往往需要行暂时性的气管切开,而行全喉切除的患者需终身佩戴气管导管。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正常的防御功能,干扰喉部防御性反射,导致咳嗽和吞咽反射减弱,从而发生吞咽障碍[18]。气管导管的安装限制喉部上抬,影响声门压力,易导致吞咽障碍,气囊给喉部和食管带来的物理刺激还会引起分泌物增加等问题,增加呛咳的概率[19]。研究显示,气管切开术后留置气管套管的患者误吸发生率高达50%~87%[20]。宗方汝[21]的研究发现,气管切开是咽喉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必须采取的治疗措施之一,但是因气管导管压迫食管前壁,患者吞咽时易产生异物阻挡感,严重者甚至无法完成吞咽过程。因此,医护人员应意识到术后长期佩戴气管导管不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当病情改善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尽早拔除气管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