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改良硬化法对耳鼻咽喉血管瘤的疗效对照分析

血管瘤为临床常见天生血管畸形、良性肿瘤,该病同脉管胚胎发育异常因素密切相关,好发于鼻咽喉部位,起初肿瘤小,无明显典型症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易发生误诊漏诊[1-2]。随着血管瘤的不断增加,可周围组织和器官可导致不同程度破坏,严重甚至发生恶变,直接影响患者生命健康。临床常用血管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激光、冷冻、硬化等,耳鼻咽喉血管瘤因其解剖结构复杂、发病部位较深、供血血管多、血管瘤界限不清,增加手术难度,使治疗受到限制[3-4]。局部注射硬化法指瘤体注射硬化剂,为治疗血管瘤常用方法,尤其是头颈部特殊部位血管瘤,应用更为广泛,临床多应用1种硬化剂治疗,例如平阳霉素、5%鱼肝油酸钠等,该方法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费用低等特点,但有研究指出该方法存在过敏、复发率高等缺点[5]。近年来,学者指出通过联合用药以提高治疗效果[6-7]。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80例耳鼻咽喉血管瘤患者进行分组,讨论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手术治疗80例耳鼻咽喉血管瘤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实验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18~66岁,平均年龄为(42.)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病程(2.)年,按照血管瘤部位划分,鼻腔患者15例,软腭患者7例,咽侧壁患者10例,鼻底部患者8例,按照肿瘤大小划分,血管瘤直径不超过2 cm 25例,直径2 cm以上15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为19~65岁,平均年龄为(44.)岁,病程1个月~6.5年,平均病程(2.)年,按照血管瘤部位划分,鼻腔患者16例,软腭患者6例,咽侧壁患者11例,鼻底部患者7例,按照肿瘤大小划分,血管瘤直径不超过2 cm 27例,直径2 cm以上13例。患者家属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伴有吞咽、呼吸及发声不适,部分患者出现溃疡、出血等,经X线和CT诊断为鼻咽腔软组织肿块。排除标准:依从性差、不配合治疗、药物过敏史、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严重心脏疾病、肺气肿、间质性肺炎、接受放射性治疗、妊娠期、哺乳期等。两组患者的上述条件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鱼肝油酸钠治疗,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瘤体边注入5%鱼肝油酸钠,结合患者年龄、瘤体位置、瘤体大小、瘤体类型确定用药剂量,直径<1 cm瘤体,注射0.4 ml/次,直径1~2 cm瘤体,注射0.6 ~0.8 ml/次,直径>2 cm瘤体,1~1.2 ml/次,每周用药1次,注射在不同位置,至肿瘤消失或明显减少为止,每次治疗后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注射前后应用抗生素治疗缓解肿胀,预防感染。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曲安奈德治疗,注射剂由小到大逐步增加,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注射剂用量,两组患者均治疗2~6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判断标准[8-9]:①治愈:经X线、CT检查,血管瘤完全消失,黏膜颜色恢复,器官功能恢复正常;②显效:血管瘤大部分消失或明显缩小,缩小50%以上,病变器官功能、外形明显改善;③有效:血管瘤缩小1/2至1/3,瘤体颜色变浅,变软;④无效:血管瘤大小和颜色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轻微出血、灼热疼痛、轻微过敏。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χ2检验与t检验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差异

实验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例,%)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实验组4019(47.50)15(37.50)5(12.50)1(2.50)39(97.50)对照组4010(25.00)13(32.50)8(20.00)9(22.50)31(77.50)χ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例,%)组别例数轻微出血灼热疼痛轻微过敏合计实验组402(5.00)3(7.50)0(0.00)5(12.50)对照组403(7.50)4(10.00)1(2.50)8(20.00)χ

3 讨论

血管瘤为真性、良性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60%左右发生在头颈部,25%发生在躯干,15%发生在四肢,部分血管瘤可自然消退,病程需经历增殖期、消退期、消退完成期,目前非增殖期血管瘤多建议随访[10]。血管瘤为血管内组织错构引起血管网增生,包括: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毛细血管瘤等,其中以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耳鼻咽喉血管瘤部位深,易出现感染、破溃等,严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1]。鼻咽喉血管瘤部位深,不易自查,且组织功能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未见特异性症状,若发生至增殖期,可出现出血误吸和局部破溃等,严重甚至发生瘤体堵塞气道,发生窒息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临床多建议发现耳鼻喉血管瘤及时采取处理措施。耳鼻咽喉血管瘤因视野小、不易操作、出血量大等因素,增加手术难度[12]。血管瘤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手术、冷冻、放射性、硬化法等。硬化法为血管瘤治疗的常用方法,在治疗口腔、耳鼻、颌面、咽喉等部位的血管瘤具有一定优势,但硬化法治疗存在疼痛、治疗周期长、过敏等问题,限制其在临床应用。硬化法治疗具有一定副作用,影响治疗效果,例如,硬化法可引起疼痛,1/3左右的疼痛发生于小儿,直接影响患者依从性;出血和反应性水肿因咽喉部位的特殊性部位,只能通过小量、多注射,但治疗疗程长,可导致依从性下降。